最後更新日期:2024年09月02日

車禍後沒報警就離開可能會有哪些法律責任?
南區 蔡先生 諮詢問題:

「我最近開車的時候不小心跟其他車輛發生了一點小擦撞,當下我覺得情況很輕微,應該沒什麼大問題,而且對方駕駛也沒有表達什麼異議,所以我就駕車離開了。結果過了幾天,我接到警方的通知,才知道對方在我離開後報了警,並指控我肇事逃逸。這讓我感到很無奈,因為我真的不是故意要逃避責任,只是當時覺得擦撞很輕微,應該不需要報警處理。我想請教一下,我在這種情況下會面臨哪些法律責任呢?」

在日常駕駛中,發生輕微的交通事故並不罕見,然而,許多人對於事故後的處理方式存在誤解,尤其是當對方未提出異議時,便認為可以安全離開現場。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肇事逃逸的指控,從而帶來不必要的法律責任。本文將以蔡先生的案例為例,深入探討交通事故後的法律義務及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,幫助駕駛人避免類似的困境。

根據刑法第185條之4的規定,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,若肇事者逃逸並致人於死或重傷,將面臨一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;若僅導致他人受傷,則肇事者可能被處以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。這樣的嚴苛處罰,旨在防止駕駛人逃避責任,強調行為人應對其行為後果負責。

在蔡先生的案例中,對方駕駛沒有受傷,因此不構成刑法上的肇事逃逸罪。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蔡先生可以完全免責。

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2條的規定,若駕駛人肇事後未依規定處理,即使事故未導致人員傷亡,仍會面臨新臺幣1,000元至3,000元的罰鍰,並可能被吊扣駕照一至三個月。「未依規定處置」是指沒有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來處理事故,例如未報警處理或未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。

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條明確規定,發生交通事故後,駕駛人應通知警察機關並配合必要的調查。但若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,且雙方當事人當場達成和解,則可以不報警處理。然而,蔡先生在事故後未與對方駕駛達成明確的和解,便自行離開現場,這種行為仍可能被處以罰鍰並吊扣駕照。

在發生交通事故後,即使當下感覺事故輕微,報警處理仍是最安全的選擇。報警處理的好處包括:

1.留存證據

報警後,警方會到場處理並製作事故報告,這份報告可作為日後處理賠償或法律爭議的關鍵證據。

2.避免誤解

若雙方當事人未能在事故現場清楚溝通,可能會導致事後的誤解或爭議。報警處理可以讓警方來協助調解,減少不必要的誤會。

3.保護自身權益

即使事故看似輕微,也可能存在隱藏的損害,例如車輛內部的損壞或潛在的傷害。報警處理能確保您的權益不受損失。

為了避免陷入法律困境,以下是正確處理交通事故的步驟:

1.立即停車

無論事故看起來多麼輕微,首先應立即停車,並開啟危險警告燈。

2.檢查傷亡情況

檢查雙方是否有人受傷,若有傷者應立即撥打119請求緊急救援。

3.報警處理

即使是輕微擦撞,建議還是撥打110報警,並等待警方到場處理。這樣可以確保事故得到妥善處理,避免後續爭議。

4.蒐集證據

拍照或錄影記錄現場情況,這些證據可以用來證明事故發生的經過,對日後的賠償或法律糾紛有幫助。

5.交換聯絡方式

與對方交換聯絡資訊,方便日後進行保險理賠或其他法律事宜。

6.協商和解

若雙方願意當場和解,應明確協商賠償方式,並最好書面記錄雙方的協議內容。若有疑慮,仍建議請警方到場作證。

回到蔡先生的案例,由於對方駕駛在蔡先生離開後報警處理,這可能導致蔡先生被指控未依規定處理交通事故,並可能面臨以下後果:

1.罰鍰

蔡先生可能被處以新臺幣1,000元至3,000元的罰鍰,這是對於未報警處理事故的處罰。

2.吊扣駕照

蔡先生可能會面臨一至三個月的駕照吊扣,這將對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。

3.保險理賠影響

由於未報警處理,保險公司可能會拒絕理賠或減少賠償金額,這將使蔡先生在事故後承擔更多的經濟損失。

4.潛在的民事責任

若對方駕駛後續提出民事訴訟,蔡先生可能還需面臨民事賠償責任,這將進一步增加他的經濟負擔。

事故引發之法律責任- 交通事故處理

許多駕駛人可能會誤以為,只有在發生嚴重車禍且有意逃避責任時才會構成肇事逃逸。然而,實際上,即使是輕微的事故,只要肇事者未依法律規定處理,便可能被視為逃逸。根據法律,駕駛人在交通事故發生後,無論情況多麼輕微,都應立即停車報警,這是對他人權益的尊重,也是遵守法律的基本義務。

交通事故無論輕重,都應該嚴肅對待。蔡先生的案例提醒我們,無論事故看起來多麼輕微,都不能輕易離開現場,必須遵守法律規定,及時報警處理。這不僅是為了避免法律責任,更是對他人生命財產的尊重。

若您在交通事故中遇到類似情況,建議立即諮詢專業律師,以確保您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,並最大程度保護您的權益。正確的事故處理方式,能夠幫助您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,並確保事故後的處理順利進行。